中国网购网 - 网购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网络购物差评的幕后黑手
4.biz | 商业搜索

网络购物差评的幕后黑手

信息来源:zgwgw.com   时间: 2022-06-03  浏览次数:3

  导读////

  在西安开店的张女士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的网店遭到数十条差评“攻击”,这些差评全是真实的吗?这不禁让人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经商,客户评价至关重要。对于网络购物,由于消费者无法真实获知商品的品质,所以购物评价就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这也催生出了一个灰色产业链——网络购物刷评价。

  这一灰色产业链的出现,让很多消费者在网购时不愿相信所谓的五星好评,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差评上,认为那才是已购者真实的评价。但是,如果好评可以作假,那么差评是否真的可信呢?

  01

  无法拒绝的推销

  4月10日,在西安市康复路某商场的一家实体店铺里,张女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2020年底,张女士在盘下实体店铺后,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在多个网络购物平台同时开了网店。由于新店开张,张女士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实体店铺上,导致网店生意惨淡。没有销量,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就没有排名,张女士网店在网络购物平台搜索页面的位置也相对靠后,消费者更不容易找到。在向多个网店店主取经后,张女士找了一家专门刷评价的网店来给自己的网店刷好评,提升排名。

  “这种店网上多得很,价钱也便宜。”对于这种刷好评的方式,张女士坦言,基本上开网店的都会用,因为消费者决定要不要购物,除了看商品品质介绍外,更主要的是看购物评价。

  有了好评,张女士的网店排名有了大幅度上升,这已满足了张女士的需求。此后,只求网店可以平稳销售的张女士在对方继续推荐多款刷评价优惠套餐时,选择了拒绝,并不再搭理对方。

  就在张女士为网店有所起色而感到开心时,她的网店突然多了几条差评。差评的出现,让张女士网店的排名开始下滑。为了让买家撤回差评,张女士尝试给买家打电话,但大多电话无法接通,一些电话在接通之后,张女士主动提出可以退货或者换货,都遭到对方拒绝。几番尝试无果后,张女士选择了放弃,认为毕竟所售商品不可能让所有消费者都满意。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女士接到了数个推销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删差评的广告电话。对此,张女士只当是骚扰电话,没有搭理。直至今年3月中旬,张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知道张女士网店的准确信息,提出只要张女士支付800元就可以帮忙删掉差评,否则张女士的网店会出现更多的差评。考虑之后,张女士选择了妥协。

  “我也找过网络购物平台去解决这个事情,但咨询后被告知,恶意评价认定的条件比较严格。刷评价的网店显然很有经验,网络平台的恶意差评认定标准,他们都排除在外了。与其在这个事情上花费时间,不如花钱消灾。”张女士说。

  02

  投机取巧的产业

  张女士后来从其他网店店主处打听到,这些专门刷网络购物差评的有一个名称——职业差评师。

  如果说有偿刷好评是商家的一种变向投机行为,那么,职业差评师的产生也离不开一些商家的投机心理。

  4月11日,在西安市高新区某网络公司,一位陈姓老板称,网络购物无论是差评还是好评,都是从需求中产生的。刷网络购物差评本身就是一部分人从店主花钱删差评中,看到了获取更多利益的机会。

  陈老板说:“最早,职业差评师是个人单干,一般会直接用自己的购物账户给网店写些差评,然后等店主主动联系退款。每单在退货后,这些人能赚15元到30元左右。按每天做10多单算,一个月下来,这些人会获利很多。但随着电商平台发展越发规范,如果单一账户的差评太多,就会被平台认定为恶意差评,涉事的个人账户也会有封号的风险。”

  当单干的难度越来越大时,组团的差评师就应运而生了,差评团体就此形成。在这个团体中,有人负责买身份证号,有人负责买电话号码,从付款、收货、差评,到要求退款、有偿删差评,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形成了。而这个团体被称为——职业差评团。

  职业差评团摸透了店主的心理和网络购物平台规则,他们的差评往往快、狠、准。他们大多会挑选一些几乎没有差评的网店下手,因为这些网店的店主大多不懂网络购物平台规则,没有精力去申诉,最容易选择破财消灾。

  03

  自以为是的代价

  乍看之下,恶意差评成本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带来的利益诱惑极大。但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这种看似自以为是的发财之路却不再稳当。

  2017年3月,在深圳经营网店的童某收到了一条差评。童某提出了退款、退货等各种解决方案,对方都不接受。一番沟通后,对方提出索要8888元“补偿”,且不退还在童某网店购买的电脑。遭到拒绝后,对方多次敲诈童某,最终,童某选择报警。深圳龙华警方抓获了曾某等7名利用刷差评敲诈勒索商家的犯罪嫌疑人。

  2021年3月,广州警方破获了一起职业差评师案件。嫌疑人章某不仅自己在网络购物平台进行恶意刷差评索赔,还招募了400多名下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个团伙作案手法简单,就是在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商品,然后以质量瑕疵为由直接进行索赔,而且购买的商品价值不高,大多以生鲜为主,每次索赔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大多数店主都会选择赔钱了事。章某还将职业差评所有套路编成教程传授给他人,从中收取所谓的“拜师费”。根据级别不同,章某收取的“拜师费”从588元到1288元不等。至案发,章某共收取“拜师费”30万余元。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

  如今,消费者在网购中已经愈发理性,但对于清一色的好评、差评还应保持一定的警惕。对于网店,最值得信赖的最终还是商品的质量和服务,而非那些“操作”空间巨大的数据排名。对于那些充满恶意的投机者,他们终将为个人的自以为是而付出代价。

  立言|

  让评价体系回到初衷

  评价作为消费者网购的重要参考,从电商平台到各种网购平台,从恶意差评到有偿删除,从单个差评师到职业差评团,恶意差评随着电商环境不断“进化”。这些人抓住商家不想有差评的心理,通过有偿删除差评获利,久而久之成了职业差评师。

  这些所谓的职业差评师,滥用消费者参与评价的权利,还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勒索钱财,这一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并进行评价,但消费者评价应本着真实、客观、诚实信用的原则,如故意进行虚假评价,损害商家社会形象,不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给商家造成负面影响,则可能构成侵权,商家有权追究其侵权责任。而按照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2000元至5000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2年内敲诈勒索3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财物价值3万元至1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面对职业差评师,大多数店主选择忍气吞声、花钱消灾,其主要原因是抱着花小钱消灾的想法,而且大多店铺都有刷好评这种违法行为在前。职业差评师往往写一个差评换一个手机号,这种方式避开了平台对“恶意ID”的监测,即使部分店主选择报警,也往往因未达到立案标准或者证据不足等原因,不能获得立案。

  网购平台设立评价体系的初衷在于让产品得到更多解读,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另一方面为商家提供反馈,优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而职业差评师的行为,必然会扰乱正常经营秩序。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团伙作案。网购平台也应担起责任,探索利用过滤和屏蔽功能维护商家合法权益,健全差评、刷好评等假评假单举报机制,还商家和消费者一个干净诚信的消费平台。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网购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