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我开始了解到印度的“医药”神话故事,更是对印度在国际中的博弈手段深表惊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印度还在沿用英国统治时期的产品专利法,药业管控很严格。当时的印度本土药企没能力研发出好的专利药,人们只能购买欧美厂商的昂贵处方药。但是多数人消费不起,因此就出现了需求空缺,有人看到了机会。最早开始行动的就是如今印度排名前几位的制药企业兰博西(Ranbaxy)的创始人,他瞄准了当时没有在印度注册专利的罗氏公司生产的一种镇定剂,然后下手仿制。
印度政府对这种“侵权”行为不仅不严加制止,反而出台“强制许可”政策。这时,印度政府果断出手!1970年,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主导了对《专利法》的修订,真正让印度制药企业受益。政府的理由是:印度大部分人经济水平实在不高,这些仿制药大多都是救命的好药,难道要让穷人因买不起药而等死吗?
“强制许可”的规定意味着,当民众买不起高价的专利药时,无论专利保护期是否结束,都允许该药品直接被仿制。可以说是几乎无视专利的存在。
新药的研发的确需要在前期投入巨额资金。这个“巨额”,往往是数以亿万计。最后,药品会被定出一个“天价”,也是对专利合法合理的保护。在这个双方都合理的情况下,“穷人如何活命”的问题貌似走进了死胡同。为了老百姓的生死,印度选择了与国际博弈。也正是这份坚持和勇敢,使得印度仿制药做强做大。从印度走向了世界,稳坐在“世界药房”的这把交椅上。
起初,由于印度的药品比国内的便宜很多,国内的人经常找游客、派驻印度工作的人或留学生,甚至是经常往返中印两地的人,从印度药房帮忙买药回国。
后来,印度药房因为卖各种印度仿制药吸引大量的中国游客,也看到中国市场仿制药的空缺,果断把药房开成了在线药店的形式。方便中国患者直接在“印度全球药房商城”选择药品,自助下单,印度药房直邮。省去了中间商差价问题,简单、快捷的方式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患者。